1万多项产学研合作助推苏州科技发展
来源: 苏州市科技局 作者: 技联在线 发表时间: 2015-12-21

最近一段时间,苏州市与清华大学“走动”频繁,双方于今年9月签署了《“苏州市——清华大学创新行动计划”合作协议》,经过多次会商,目前相关实施细则已讨论完成,即将正式启动。据悉,该“行动计划”探索了校地合作新模式,将加速清华大学科研成果在苏转移转化。

  清华大学与苏州的校地合作,是该市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上半年,苏州市已与222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已建成各类产学研重大创新载体80家,政产学研联合体1444个,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0820项,合作经费超200亿元。建立了“政产学研金介”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在重大项目研发、校企合作创新平台、人才合作交流、科技金融引领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五个一批”彰显苏州产学研合作力度

  今年9月23日,园区23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开业,其中就包括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积极筹建的“纳米技术大科学装置——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项目,据悉,“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目标是建立一个真空环境下从材料、器件、封装到测试的综合研究设施,提供多种极端条件下材料、结构和性能关系的科学研究平台,将引发纳米器件从基础科学研究到大规模产业发展的工业革命,对助推苏州纳米产业的发展将起到引领作用。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苏州始终把产学研合作作为推动苏州科技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借助高校院所的力量破解发展难题,助推科技发展。梳理近年来苏州的产学研合作成果,可以用“五个一批”来概括。

  首先是创立了一批国家一流的科研院所。仅以中科院为例,就有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中科半导体集成技术研发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研发机构落户苏州。

  同时,形成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近年来苏州共获得197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支持,获得经费超过16亿元,其中九成以上的成果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

  此外,还建立了一批产学研合作创新载体。集聚了一批国内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吸引了一批高端外资研发机构,目前省级外资研发机构累计达318家,占到全省总量的50%以上。

  有特色有优势,也有不足

  市科技局科技合作与交流处负责人表示,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苏州产学研的发展经历了30多年的蜕变,期间形成了不少苏州的特色和优势。

  一是我市产学研合作起步早,正因为布局早,所以目前基本形成了一定的框架体系。二是依托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苏州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舍得投入,据2014年的统计数据,我市各级财政在产学研上的投入达50多亿元。三是我市的产学研合作凸显前瞻眼光且成功率高,“不是签个协议、挂个牌就了事,而是基于准确的判断”,像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吴江),通过几年建设发展已开始显现成果,预计今年的产值将超过15亿元。四是国际化程度高。

  当然,苏州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也有不足之处。比如,高校科研单位有许多很好的项目,但苏州缺少同等量的企业去承接,

  既缺少类似沙钢这样本土的世界500强企业,也缺少类似亨通、永鼎这样的行业巨头,同时在苏央企也不多。大量的苏州中小型民营企业参与产学研的积极性很高,但是还需要苦练内功。此外,苏州的外资企业比例较高,研发受外方控制,涉及知识产权,外企参与国内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构筑“政产学研金介”合作体系

  据介绍,对于推动产学研合作,苏州市曾制定了“产学研合作百千万工程”,即争取到2015年,合作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超过100家,建成各类产学研联合体1000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0000项,从目前来看,这一目标已基本实现。

  对于下一步发展,市科技局科技合作与交流处负责人表示,将重点全面构筑“政产学研金介”合作体系,“做产学研,以前是拼钱,后来是拼服务,现在是拼对接,要让好的成果、专家、人才等,在苏州找到最匹配的‘朋友’”。

  从“产、学、研”三个字拓展到“政、产、学、研、金、介”六个字,其内涵和外延更为深刻。前四个字——“政、产、学、研”,苏州已经做得不错,现在关键是做好后两个字——“金、介”,要继续推动创业投资机构的建设,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与科技金融创新相结合的新途径,加大技术经纪人队伍及科技中介的建设。

  从发展方向看,必须始终坚持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重点推进高校、地方、企业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将研发优势、人才优势与市场优势、资本运作优势结合起来,打造社会化的创新成果产业化平台。同时,要做好两个结合,一是与人才结合,二是与科技金融结合。

  “产学研的目的是集聚资源,要从‘为我所有’转变为‘为我所用’,我们正在努力创新”。如,苏州自主创新广场积极吸引德国史太白、以色列生公司等国际一流科技中介机构,直接让他们“接地气”,聚集全球创新资源,服务苏州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