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图片

集约化农田面源污染防控的“减-栏-用-净”技术体系

成果编号
39175
完成单位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完成时间
2019年
成熟程度
其他
价格
面议
服务产业领域
现代农业
单位类别
其他院所
关注
科技计划 成果形式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
合作方式 参加活动
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共建载体
第二届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 2023年高校院所服务苏北五市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
专利情况
正在申请 ,其中:发明专利 6
已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 22
专利号: ZL201911237947.3;ZL201911116409.9;ZL201910754834.4;ZL201910308158.8;ZL201811463751.1;ZL201811422061.1;ZL201810823463.6;ZL201810072877.X;ZL201711002225.0;ZL201710950952.3;ZL201610607272.7;ZL201610606960.1;ZL201610202353.9;ZL201610133860.1;ZL201610034437.6;ZL201610035232.X;ZL201510489670.9;ZL201510144075.1;ZL201410579956.1;ZL201410151767.4;ZL201310694560.7;ZL201310011416.9

成果简介

综合介绍
针对南方水网区农田氮磷流失风险高,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资环所农业生态与面源污染治理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单位,建立了区域尺度水体氮素的精准溯源和定量解析技术,明确了稻田的排放系数、沿程消纳系数以及入河系数,为准确评估面源污染氮对水质的贡献提供了方法和参数; 提出了稻麦丰产且环保的适宜施氮量的确定方法及当前化肥氮的减量空间,构建了确保水稻高产稳产的稻田减量精投技术,破解了稻田减肥不减产的难题; 创建了农田排水中氮磷的“排水口原位促沉—生态沟渠拦截—湿地塘浜净化”的全过程多重拦截系统,确定了工程参数,确保了农田排水的稳定“达标”排放;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集约化稻田氮磷流失的“减-拦-净”综合防控技术模式,建立了多个万亩级以上面源污染综合防控示范区,同时实现了减氮减排、增产增效及区域水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2018年度十大引领性技术和2019年度主推技术,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集约化稻区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显。
创新要点
1、	建立了区域尺度水体氮素的精准溯源和定量解析技术,明确了稻田氮素径流损失系数、沿途消纳系数和入河系数,量化了稻田氮素径流损失对区域水环境质量的影响,为稻田氮污染负荷的准确评估和靶向削减提供了依据。
2、	提出了基于氮肥产量响应曲线及氮素径流损失曲线的稻田高产且环境排放最小化的施氮量确定方法,制定了全国首个省级化肥用量定额标准;创建了水稻前减后调+长势诊断追肥的精准减量技术和缓控释掺混肥侧深施的高效靶向控损技术以及肥料机械深施技术,提出了水环境敏感区稻田周年氮素减排的轮作培肥策略,保证区域粮食总产不减下的氮素总量削减。
3、	研发了系列高效氮磷等环境友好去除材料及净水装置,创建了农田排水中氮的“排水口原位促沉—生态沟渠拦截—湿地塘浜净化”的全过程多重拦截系统,生态、环境和景观功能兼顾,对氮的去除率可达70%,实现了农田排水的稳定“达标”排放。
4、	集成了南方水网集约化稻区氮素流失的“减-拦-净”技术体系,确定了工程化应用参数,形成了适用不同地区的菜单式配置模式,进行了大面积工程化应用。
技术指标
水稻化肥减量20%前提下保证水稻高产甚至增产,氮损失减少30%以上,亩增效20元以上。农田排水中氮的“排水口原位促沉—生态沟渠拦截—湿地塘浜净化”的全过程多重拦截系统对氮磷的去除率可达50%,农田排水可稳定达到地表水IV类水标准。
其他说明
“南方水网区农田氮磷流失治理集成技术”被列为农业农村部2018年度十大引领性农业技术和2019年度主推技术,国家十三五水专项标志性成果之一;成果获2019年度中华神农科技奖二等奖。

完成人信息

姓名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所在部门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职务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职称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手机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E-mail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电话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传真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邮编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通讯地址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联系人信息

姓名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所在部门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职务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职称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手机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E-mail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电话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传真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邮编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通讯地址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