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携手大院大所 提升创新动能
来源: 苏州日报 作者: 技联在线 发表时间: 2020-11-19

中科院在苏载体机构34家,占中科院在全国布局的20%以上,集聚各类人才5000多人,形成“中科院效应”;牛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清华、北大、中科大、浙大等国内外一流高校在这里落地生根、开枝散叶;过去五年,苏州累计与大院大所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4000多项,项目总经费超过300亿元……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正成为苏州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苏州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能,确立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聚焦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方针,建立起“政、产、学、研、金、介”联动的全面合作体系,在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交流合作、科技金融引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拓展合作模式,集聚创新资源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自2012年以来,先后与苏州工业园区合作设立技术转移分中心,与张家港共建大化所张家港产业技术研究院,与苏州市、张家港市合作共建苏州氢能产业创新中心。2020年,又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国发集团合作布局生命健康领域产业化基地。

“大化所”与苏州的“亲上加亲”,是苏州与中科院合作的一个缩影。目前,中科院在苏载体机构34家,占中科院在全国布局的20%以上,集聚各类人才5000多人,初步形成中科院在苏“集团军”。

“种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苏州坚持把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作为政府的首要任务,不断拓展大院大所产学研合作模式,着力适应创新需求,提升创新浓度,厚植创新土壤。

苏州深化与大院大所战略性合作,通过共建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平台,突破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创新源头瓶颈。作为享誉世界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与苏州深入合作15年来,累计在苏建立载体13个,机械系、环境学院、材料学院、物理系等院系的一系列产学研项目落地,“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与车联网”等项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取得实质性进展。

通过与国内大院大所的合作,中国科技大学苏州研究院、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技术研究院、北大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创新载体相继落户。与此同时,继利物浦大学、杜克大学与苏州合作办学后,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等一批院校加快建设步伐,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洛加大苏州研究院、牛津大学-苏州先进研究中心等一批国际科技合作载体也花落苏州。目前,苏州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各类产学研创新载体已达138家,建设总经费超200亿元。

大院大所是人才引进、输送的蓄水池。近年来,苏州通过与大院大所载体共建、联合攻关、项目合作等多种产学研合作形式,多方位为人才搭“桥梁”竖“阶梯”,人才交流合作的吸纳、集聚效应日益凸显。苏州全市人才总量超过293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达27万人,已立项的1631名“姑苏领军人才”中,95%以上来自知名高校、科研院所。

选派科技镇长团,是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江苏省的创新实践。苏州是科技镇长团的“发源地”,从2008年起共有13批1071人次787名科技镇长团团员在苏州挂职,绝大部分团员来自大院大所,已成为苏州科技人才队伍的重要生力军。纽威数控装备公司在研发一款汽车发动机缸体缸盖时遭遇瓶颈,在苏州高新区科技创新局的“撮合”下,高新区科技镇长团团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孙玉利教授所在的南航制造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提出的解决方案被企业所看重,大大缩短了企业的研发周期,保证企业在合同规定时间内交付了产品。

瞄准重大需求,打造新兴产业

今年6月,总投资200亿元的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姑苏实验室以材料科学领域中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江苏经济发展重大需求以及未来科技革命的前沿技术为“三大重点”,创新体制机制,集聚高端资源,汇聚国内外技术前沿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预计到2030年,该实验室骨干人员规模将达3000名以上,力争跻身世界一流材料实验室行列,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科技创新策源地。来自国内外材料科学领域的逾60位院士专家担任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为姑苏实验室发展出谋划策、保驾护航。

目前,姑苏实验室已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苏州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所、高校开展合作,共同围绕一体推进姑苏实验室建设,联合在材料领域的顶级科研力量重点开展有产业应用前景的基础前沿研究,为后续与产业界合作积累研发和技术基础。此外,姑苏实验室还与腾讯、中天科技集团、南大光电、沈阳科仪等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推进产业联合项目研发,进一步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是苏州紧扣先导产业创新需求建设的又一“试验田”。2018年10月揭牌以来,苏州产研院强化全市创新资源的统筹协调,推进“研发为产业、技术为商品”的新型经济模式,加速技术成果的产生和产业化。今年以来,苏州产研院与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等共建的苏州产研院纳米应用技术研究所等相继落成。依托其技术与专家资源等优势,纳米应用技术研究所主要围绕纳米材料与器件、纳米生物医学两大研究方向开展应用研究,并与高等科研院所共建纳米加工与纳米生化两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据统计,今年底苏州产研院将建成面向不同产业领域的10个专业技术研究所。

围绕“一区一战略”产业布局,苏州高水平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相城区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旨在打造一个具有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技术交易等核心功能的专业研发产业园,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目前,紫光云引、京东智谷、新松机器人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业务总部和学术交流中心等一批“国字号”研发机构已相继入驻。苏州高新区与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共建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汇集了鱼跃医疗、摩根新材料等国内外医疗器械创新型企业和行业龙头,已入驻200多家企业,正加速被打造成长三角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医疗器械产业加速器和创新中心。

紧扣创新主体,释放创新活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苏州在深化大院大所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过程中积极发挥组织引导、推动扶持、协调服务等作用,不断激发和释放各类创新主体活力。

积极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打响服务品牌。苏州跨国技术转移与国际人才对接大会、“科技行”系列活动、产学研合作大会、“技联高校苏州日”产学研对接活动……仅在2019年,苏州市科学技术局就先后组织各类国际国内科技交流活动30多场,年度服务企业超过5000家,建成各类产学研联合体100多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000多项。昆山市科技局推出“千企千校产业科创合作万里行”活动已孵化出众多合作项目,其中与同济大学的产学研对接活动中,企业与高校的精准对接加快了祖冲之自主可控产业技术攻关计划,切实解决企业卡脖子难题。

当前,苏州正在加大力度拓展产学研合作交流,深度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重点加强与长三角区域高校、科研机构、龙头骨干企业的合作,推动资源共享,实现“人有我用”协同发展,“人无我有”错位发展;加大力度推动国际科技合作,深化“中新”“中德”“中日”等国际科技合作,推动企业通过境外投资高科技项目实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

加快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近年来,苏州不断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对科技成果转化吸纳方、输出方以及技术转移机构、技术经纪人等进行政策激励,加速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创新,重点支持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的建设,助力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先机。2019年12月,吴江区10家企业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10家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通过政策支持,微康生物公司与江南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在高密度发酵技术等方面深化合作,产品迅速占领市场,为企业新增产品销售额3000万元。

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苏州市加快“自主品牌大企业和领军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作为全球领先的新型显示整体解决方案创新型供应商,维信诺拥有国内运营最好的G5.5AMOLED生产线,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去年,维信诺(昆山)成为苏州市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单位,加强技术规划、研究和前瞻性技术的储备,以及关键技术的工程化开发和研究,携手大院大所开启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加速度”。

苏州市科技局局长张东驰表示,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大院大所合作发展迎来更大的黄金机遇。我们将再接再厉,积极牵手大院大所,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让科技成为支撑未来的硬核力量,再绘现代版的“姑苏繁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