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东大举办VAE工程介绍会
来源: 作者: 技联在线 发表时间: 2017-04-24

东南大学科技成果价值增值工程召开.webp.jpg

4月21日,东南大学举办科技成果价值增值工程(VAE)介绍暨首批高潜力项目推荐会。VAE工程也将成为破除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体制与机制障碍,调整东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职能机构,强化学校技术、人才、服务等方面与资源的有机融合与优化配置,建立具有东南大学特色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的重要举措。

东南大学副校长吴刚为会议致辞,东南大学创业中心主任李东向嘉宾作科技成果价值增值工程介绍,并进行了首批四个项目的推介与互动交流。活动由东南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张晓兵、应用技术院副院长郝勇生主持。

机遇与挑战并存,VAE为科技成果转化铺路

“目前,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无论在规模和质量上均存在较大差距。”李东认为,这既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国家发展问题,又是一个意味着数十年巨额投入产生的“潜在科技红利”的挖掘机会。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东南大学创业中心主任李东表示,长期以来,产、研双方一直存在着一个被称为“死亡谷”的隔离带。这使得大量大学科研成果,因无法成功推向市场而“夭折”在了实验室里,导致了大规模且仍在急剧增加的财富浪费。

李东强调,导致先进科技成果转化难的根本原因,在于转让双方的目标差异问题。“高校科研工作者关注的是技术先进性,而成果购买方(投资方)关注的是科技成果的商业化价值。关注点的差异,导致了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转化双方隔空相望,难以握手。”

“如何突破这个天平,是世界各大经济体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的问题。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东南大学首创VAE工程,希望能够搭建一个拉近转化双方距离的平台,从而弥补产、研双方的‘隔离带’。”李东说。

据李东介绍,科技成果价值增值工程(VAE)的目的,就是把专利等形式的静态化技术成果,转化为基于特殊商业模式的产业化方案或科技初创公司。由于追求商业模式创新,这些产业化方案或科技初创公司将充分释放科技成果的内在商业价值,并向外界展示科技成果的运用方式以及市场价值的实现方式,从而促成投、产、研共赢。

据悉,东南大学VAE工程执行团队由商业模式创新、科技创业孵化等方面专家和专业人员组成。截止2016年,其核心成员在商业模式创新领域已经主持了七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实力独步国内,并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此外,基于高校网络形成的学缘关系,该团队与各个专业领域学者沟通时,也具有更好的效率与质量。

东大VAE模式酝酿已久,厚积薄发未来可期

其实,早在今年1月20日东南大学在江苏省高校中率先发布《东南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之前,VAE模式就已经在东南大学生根发芽。东大校友、南京海善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宏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2012年,冯宏星建立了一家VAE方式的行业垂直型公司,也从此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

“产、研双方因目标不一致,导致难以进一步沟通,VAE工程作为一个加深双方理解的平台,意义重大。”冯宏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VAE工程的存在,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可以解决此前因科研人员在市场推广方面能力的不足,从而更大地发挥科研成果的价值;从资本方的角度来说,虽然低价收购专利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但是大大提升了资本对于更多科研成果的兴趣,进而逐渐形成一种合理的价值分配,这对于整体生态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

据冯宏星介绍,VAE架构,就是在挖掘技术与市场之间的嵌套关系。“在垂直型市场中,一项科研成果不需要立即占据足够的市场,通过一步步地发展与完善,可以做到反向推进市场,并进一步标准化,从而开拓更大的市场,形成一种嵌套结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以冯宏星为代表的VAE工程执行团队,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冯宏星表示,从2014年起,公司便在以东大为首的各大南京高校积极开展工作,通过培育了一批同时驾驭技术系统与商业系统的人,以咨询、执行、顾问等方式,为各大高校的科研项目进行VAE改造。

市场规模超800亿/年,首批推介项目引关注

随后,现场还进行了VAE工程首批项目推介会。据了解,此次推介会共推出了4项高潜力VAE项目,分别是由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葛仕福领衔的基于核心设备技术的污泥处置全周期支持系统运营项目,由东南大学学习中心、苏州环境与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教授康学军领衔的基于纳米纤维检测技术的室内空气质量敏捷维护平台运营项目,由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阳媛领衔的基于四维定位技术的足球运动智慧服务平台运营项目,以及由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雷立旭领衔的铅酸电池连锁化回收——集中零排放循环生产的“钥匙”运营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推出的4项VAE项目涉及东南大学纳米科技、精密仪器等优势学科,共持有发明和使用新型专利35项,均为东大优势学科长期沉淀形成的优质科技成果。据透露,这些项目对应的总市场规模超过800亿/年。

这其中,拥有20项发明专利授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的基于纳米纤维检测技术的室内空气质量敏捷维护平台运营项目受到了相当的关注。康学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PM2.5以下的空气质量标准,但随着人们对PM0.1颗粒危害认识的深入,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精准在线监测与维护的需求也将日益显著,所以对PM0.1的净化将是大势所趋。”

据康学军介绍,该项目主要是根据不同气体与液体中物质富集分离需求,通过调整原料成分,定制不同作用机理的纳米纤维,提高吸附选择性、简化处理操作、增强吸附容量与吸附效率,且易脱附保持活性,可以广泛应用于气体、液体的检测以及处置等众多应用场景。

康学军透露,该项目早在2010年便在创新大赛中获奖并成立了相关企业,但却在市场的推广等方面遇到了瓶颈,也因此认识到了与企业合作的重要性。“随着我国检测体系日趋完善,企业对于室内空气质量精准检测与过滤的需求将爆发性增长,我们希望通过此次VAE工程的推荐,与企业、投资人通力合作,更好地发挥这个项目的价值。

目前,该项目已经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江苏站以及湖南站展开了合作,未来将择机推广至有需要的家庭、校园、医院以及提供空气质量维护的技术服务企